“金利来,男人的世界。”
这句响彻大街小巷的广告语
曾让金利来成为中国男装市场的
标志性品牌
一条金利来领带
曾经是许多男士踏入社会后
为自己添置的第一件行头
如今,这个陪伴消费者
半个多世纪的老牌服饰企业
即将告别资本市场
金利来日前发布多则公告,披露私有化的最新进展,公司预计将于2025年7月2日正式撤销上市地位,结束其自1992年起长达33年的港股上市历程。
金利来的私有化计划已筹划多时。2024年12月中旬,公司执行董事、董事长兼行政总裁曾智明控制的广朗公司作为要约人,对公司提出私有化退市。
彼时,曾智明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约68.75%股权,要约计划的股东持有公司约31.25%股权,合计约3.04亿股。要约人拟以每股1.5232港元的价格,收购代价最高为约4.64亿港元。这一计划生效后,公司将从联交所摘牌。
曾智明资料图
据悉,交易完成后,曾智明家族及其一致行动人,将持有公司全部股份,达成私有化,并使其退市。该公司表示,仅在上市时募集了1.02亿港元资金用于广东梅州生产基地建设,此后33年再未进行任何股权融资,过去20年也未利用上市公司的地位进行过集资活动,私有化后可减少监管负担,更灵活制定长期发展策略。
金利来创立于1968年,1971年注册品牌商标,曾凭借男装业务在内地市场赢得广泛认可。2009年至2011年,公司收入和净利润的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3.39%和18.58%,全国销售终端一度达到1300家。
自2014年以来,金利来的业绩持续下滑。2024年公司营业额约12.19亿港元,同比下降8%,股东应占溢利为9309.7万港元,同比减少19.86%。
公开资料显示,2024年,金利来在股票市场“入不敷出”,日均成交量仅29.6万股,相当于总股本的0.03%;全年换手率(也称“周转率”,指在一定时间内市场中股票转手买卖的频率,是反映股票流通性强弱的指标之一)不足20%,远低于港股主板平均水平,维持上市却需要每年支付1200万港元的合规成本。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男装市场消费频率本就低于女装和童装。创立于30年前的金利来对目前消费者而言已显品牌老化。十多年来,海澜之家、七匹狼、报喜鸟、雅戈尔等本土男装品牌崛起,加上不断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品牌,都分流了消费者,使金利来面临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品牌也正在实施全方位的业务转型战略。
欧睿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全球男装市场规模达4300亿美元(约合31092亿元人民币),中国男装市场规模突破6000亿元,全球市占率持续稳定于20%,但本土男装企业的业绩状况却不尽如人意。随着户外运动的兴起和社交平台引领的运动时尚风潮,男装风格变得更丰富更个性化,传统商务男装增长日益疲乏,部分品牌开拓户外赛道寻求出路。
对于金利来将退市的消息
不少“忠实粉丝”表示唏嘘
“一直买金利来的服装、皮带、皮鞋”
“非常喜欢这个品牌”
但也有网友表示
“价格有点偏高”
“皮鞋穿了几次开胶了”
您穿过金利来吗?
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来源:南方都市报 第一财经 中国商报 新闻坊
当地时间4月30日,Meta公司发布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营收423.1亿美元,经营利润175.6亿美元,同比增长27%,每股收益6.43美元;第一季度广告收入413.9亿美元,同比增长16%。公司预计二季度营收425亿-455亿美元。公司2025年3月的平均每日活跃用户数为34.3亿,同比增长
号称“非洲手机之王”的传音,正面临着近年来的最大市场挑战。2024年第一季度,传音的手机出货量达到2850万台(占全球9.5%),首次跃升至全球第四大智能手机厂商,超越OPPO和vivo。一年之后,根据IDC和Canalys的统计数据,传音均未被列入前五,归入"Others"类别,一季度销量低于22
4月28日晚,洋河股份发布2024年年报和2025年一季度业绩报告,2024年实现营收288.76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66.73亿元。2024年,在行业存量竞争持续加剧的环境下,公司积极调整经营策略,稳固提升产品品质,全面推动营销转型。2025年,公司将立足长远,构建以消费者运营为核心的品
观点网讯:4月28日,金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报告。报告期内,金地集团营业收入约为59.67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4.3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亏损约6.58亿元,上年同期为亏损2.7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0.6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9.19亿元有所减
4月2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核准浙江三门三期工程、福建霞浦压水堆1、2号机组、山东海阳三期工程、广东台山二期工程、广西防城港三期工程等5个核电项目。这是自2022年以来,我国连续第四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电机组,保持了常态化审批节奏。以单台国产百万千瓦三代核电机组约200亿元的投资力度估算,此次新核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用电量最大的国家,持续稳定的电力供给,保障着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这背后,是科技工作者智慧和创新的支撑。大国工匠张霁明就是其中之一。在宁波市鄞州区,今年二季度的重点工程陆续开工。张霁明来到一家生产航空航天产品零部件的企业,检查这里的配电网故障隔离自愈设备是否运转正常,确保工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