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中午,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医学中心的走廊里,56岁的林先生精神抖擞地大步前行,步伐轻盈、神色放松,几乎让人忘了他是一位与帕金森病抗争7年的患者。
“我检查一下你的‘身体开关’。”功能神经病区副主任医师卢健军迎上前,轻按了一下林先生胸口前的脉冲发生器,脑起搏器就被关掉了。
林先生正在复查,卢健军检查机器参数。
短短几秒钟,林先生像被按下“暂停键”:他本想迈步,却卡在原地,面露难色,只能紧紧抓着墙边的扶手,艰难地挪动步子。刚才流畅的动作,变得缓慢而僵硬。
卢健军迅速在软件上完成参数调整,再次打开起搏器。几乎瞬间,林先生重新站起,步伐恢复稳健,双臂自然摆动。“我现在唱歌、跑步都没问题。”林先生的笑容透着放松。
7年前,林先生确诊帕金森病,最初靠药物勉强控制,但随着病情进展,药效越来越差。“最严重的时候,他整个人瘫坐在那里,像一块石头。148斤的身体,我一个人根本拉不动。”林先生妻子说。
2024年7月,林先生在省二医接受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治疗。医生精准地将两个电极植入他脑内运动控制区域,通过脉冲发生器持续释放微弱电流,使其症状得到极大缓解。
林先生胸口前的脉冲发生器。
省二医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兼脑血管病中心主任何旭英介绍,DBS适用于中晚期、药物控制不佳的患者,虽然术后仍需服药,但电刺激能延长药效时间、减少服药频次,并显著改善动作迟缓与肌强直。
传统的帕金森病手术,患者需戴着20多斤重的金属头架,医生依靠经验手动定位。“头架既沉又存在机械误差,还难以避开脑内密集的血管,精度和安全性都受限。”卢健军说。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省二医采用AI系统和机器人辅助DBS治疗的方案。手术机器人自动规划三维路径,精准避开脑血管,将电极植入绿豆大小的脑核团中;AI系统则通过分析患者全麻状态下的电生理信号,辅助医生判断放电最活跃区域,确定最佳刺激点。
省二医采用AI系统和机器人辅助DBS治疗的方案。
“系统误差已控制在0.2毫米以内,大幅提升了手术效率和精准度。”何旭英说。
卢健军补充,国产设备还支持远程调控,医生即使不在现场,也可通过手机实时调整参数,避免患者因设备状态变化而症状反弹。
如今,林先生的状态与常人无异。只有头顶上两个微微隆起的电极,像一对隐形的按钮,默默嵌在皮肤下,提醒他曾经历过的漫长病程。
林先生头顶上有两个微微隆起的电极。
“我最喜欢早晨迎着太阳跑步,饭后陪家人散步,我重新找回了身体的主控权。”林先生笑着说。
南方+记者 厉思璇
【作者】 厉思璇
广东健康头条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王晨辉4月30日从温州出发,5月1日11时抵达新疆阿克苏,随即赶往阿克苏地区第一人民医院,在完成了4例高难度心脏手术后,5月2日上午返回。这是温州医生吴连拼的“五一”,尽管非常忙碌,但想到此行能够守护更多阿克苏群众的“心”,他觉得非常值得。49岁的吴连拼,现任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
逛街遇到机器人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想不想见见未来的“劳动搭子”?5月1日,CMG世界机器人技能大赛“畅想者大会”在五棵松万达广场举办。活动以“科技赋能劳动”为主题,现场设置9大未来劳动体验区,通过演示、互动等方式,向市民展示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增强公众对科技创新的感知与兴趣。在工厂车间,工业
原标题:何以青春 何为青年(时代之问 青春作答)第九届亚冬会短道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A组决赛,中国队夺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杨 磊摄“雪龙2”号科考船上,考察队员迟旭朋(左)和武佳星在船载实验室对南极浮游生物进行分样。 新华社记者 黄韬铭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蔡旭哲(右)、宋令东在做出舱准备。
近日,迪庆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成功实施首例国产机器人辅助肾部分切除术。这是该院开展的第二例机器人手术,标志着州人民医院成为我省常态化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疗机构之一。手术当日,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泌尿外科王剑松专家团队的全程指导下,州人民医院泌尿外科医疗团队凭借国产手术机器人的尖端技术,通过高清成像
时隔一年,云南会泽县23岁小伙宋赫仍在为恢复驾照而四处奔波,他亟需证明自己从未罹患过精神分裂症。2024年4月10日,远在云南西双版纳州景洪市打工的宋赫突然收到一封由昆明市车管所寄送的快递,告知因其身体原因,他持有的机动车驾驶证(D照)将被注销。后经多方了解才得知,原来在2016年9月2日,正在上初
跳舞、掌勺、冲咖啡,走进工厂搬砖、拧螺丝……从“人形机器人第一股”的诞生,到全球首个实现前空翻的机器人,再到“机器人谷”的悄然崛起,深圳的机器人产业正持续跑出“加速度”。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4月24日至26日,首届机器人全产业链接会(FAIR plus 2025)在